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机电抗震

泸定6.8级地震中燕子沟镇某隔震建筑破坏

时间:2022-09-21 作者:曲哲 来源:哲设计 浏览:508 分享:

今天带给大家的,是现场震害带给我的另一个巨大的WTF。

我们的主角是下面这栋雄伟的大楼。它是甘孜州燕子沟镇某学校的行政楼。看过标题的朋友应该已经意识到了,它是一栋隔震建筑。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039.png

没错,就是新颁布的《建筑工程抗震管理条例》里要求高烈度设防地区的新建学校等应当采用的“减震隔震技术”里面的隔震。而它恰恰也是一栋新建的学校建筑,而它所在的燕子沟镇是9度抗震设防(0.4g),没有比这更高的烈度区了。使用隔震技术,全方位地回应了《条例》的要求。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108.png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直到发生了一场6.8级地震——泸定地震。学校所在地距离震中约10公里,在这次地震中被划定为8度区。震级不算太大,评定的烈度也不算太高,想必隔震技术有点儿大炮打蚊子了吧?

深呼吸,跟我走。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200.png

 隔震与非隔震之间的撕扯与推搡

雄伟的行政楼的平面布置大概是下图这个样子。隔震的只是中间深灰色的主体部分,而主入口雄伟高大的台阶,两侧伸出的配楼,以及背后的次入口平台,都没有隔震。


这个平面示意图将反复出现在下面的介绍中,以便于大家了解每一张照片拍摄的位置和角度。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322.png

首先来到它的主入口。台阶的破坏并不罕见。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344.png

固定在地面上的台阶与隔震部分的推搡与撕扯似乎也是国内隔震建筑的规定动作。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409.png

围绕着隔震部分,随处可见隔震缝的身影。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433.png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436.png

在隔震的主楼与非隔震的配楼之间,撕扯与推搡的痕迹也很明显。二者之间预留了一个很宽的缝隙,以防止配楼阻挡隔震主楼的运动。这个设计意图实现得挺好。除了遮挡这个缝隙的波纹板掉了下来,紧邻的一扇平开窗受到挤压之外,没有明显的碰撞。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511.png

主楼另一侧的这个缝隙也是类似的情况,并且可以清楚地看到主、配楼之间的通道。这部分做得还是挺讲究的。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532.png

穿越隔震缝的管线就没有那么讲究了。在建筑的背后,隔震缝被扯开了20多厘米。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551.png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555.png

这也暴露出了不少水管。比如穿越隔震缝的PVC排水管,没有做什么柔性连接,直接被拉断了。在现场可以听见哗啦啦的流水声,但是并没有什么臭味儿。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628.png

先插播一下这座建筑的背影,也是非常雄伟。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后入口的一个升到二层的平台。这样便于大家理解接下来的几张照片的拍摄角度。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648.png

现在我们就站在隔震建筑的背面的后入口平台下方,左边是隔震部分,右边则是被隔震的主楼推歪了的平台的框架柱。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709.png

我们走近一点仔细看一看从隔震层里伸出来的几根给水管。在这里听到了更响的流水声,肯定哪里在漏水。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728.png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731.png

直到我们踩着一个几乎45度的松软湿润的土坡下到和隔震层相同的高度,才看清了哗哗水声的来源。这三根给水管的接头全都被拉开了。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804.png

量了一下红色管子的外径,大概是14cm,疑似是DN125。接头采用的是法兰连接。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825.png

然而这一切仍不足称奇,直到我们打开手电筒,摸进了黑暗潮湿的隔震层。

  隔震层  
扑面而来的一只直径约1100mm的橡胶隔震支座,胶层+叠层钢板的总高约300mm,上下支墩的边长约1600mm。So far so good.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913.png

当小手电筒的光斑继续向隔震层深处探索,卧槽来了。一只长约5.4米的油阻尼器居然整体屈曲了!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934.png

小手电筒的光斑继续向前探索:它不但屈曲了,而且远端的连接节点板完全从支墩上脱落了!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953.png

小手电筒的光斑继续向前探索:不止刚才那只沿结构横向布置的油阻尼器,看到的另外两只沿结构纵向布置的长约5米的油阻尼器的连接节点也都发生了严重的破坏。

微信图片_20220921093014.png

(照片由工力所朱柏洁博士拍摄)
节点端板和15只锚筋完全拉断。

微信图片_20220921093046.png

微信图片_20220921093101.png

微信图片_20220921093104.png

(照片由工力所朱柏洁博士拍摄)
较远处的另一只平行的油阻尼器虽然没有因为节点拉断了掉下来,但是连接节点所在的混凝土支墩的破坏也触目惊心。

微信图片_20220921093202.png

(照片由工力所朱柏洁博士拍摄)
连接节点太重要了。阻尼器再好,连接节点不好好设计,也是白搭。这让我不禁想要再次推荐之前的一篇文章,讲的是“整体可控、结点不破和非结构少坏”。
因为管道漏水,隔震层里积水严重,我们没有继续往里走。如果有专家下次来考察,建议穿上雨鞋,并且带上充足的照明。
    室内 
先收拾一下心情,从黑暗潮湿的隔震层回到宽敞明亮的室内。
非隔震的左配楼的一层是一个舞蹈教室。里面有一些空调柜机、柜子等倾覆的情况,以及填充墙开裂的情况,破坏并不严重。

微信图片_20220921093352.png

从后门进入隔震的主楼,首先看到四部电梯,只是都停止了使用。

微信图片_20220921093418.png

微信图片_20220921093421.png

微信图片_20220921093424.png

电梯大厅旁边的一个电井里不知为何跌出来一只硕大的机柜。

微信图片_20220921093520.png

微信图片_20220921093536.png

隔震主楼的一层还有少量填充墙的开裂。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多的破坏了。尽管如此,这座靠着隔震技术而指望实现“震后功能不中断”的大楼,被“暂停使用”了。

微信图片_20220921093559.png

微信图片_20220921093602.png

但是毕竟上部结构没什么破坏,这个隔震是不是还挺成功的呢?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行政楼左手边紧邻的也是一栋新建的大楼,只不过没有采用隔震技术,而是一座非隔震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

微信图片_20220921094111.png

它的门口赫然贴着“可以使用”的绿标。

微信图片_20220921094133.png

在行政楼的右后方紧邻着另一栋非隔震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现在作为部队和消防官兵的驻地正常发挥着使用功能。

微信图片_20220921094153.png

内部也看不到什么破坏的迹象。

微信图片_20220921094216.png

再好的技术,没有精心设计、精心生产和精心施工配合,也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再好的技术,没有精心设计、精心生产和精心施工配合,也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有一种观点认为,出于大力推广隔震技术的目的,应避谈问题而大谈优势。而我认为这种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有问题并不可怕,出于某种或善或恶的目的对问题视而不见,才可怕。

再好的技术,没有精心设计、精心生产和精心施工配合,也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